|
http://www.tzuchi.com.tw/file/nmsc/neuroradiology/2service.htm |
| 動脈瘤栓塞治療(Aneurysm Embolization) |
|
| 頸及脊椎動脈血管成形術及支架放置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
|
| 動靜脈畸形栓塞治療(Arteriovenous Embolization) |
|
| 頸動脈海綿竇瘺管栓塞治療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Embolization) |
|
| 顱內及頸腫瘤栓塞(Tumor Embolization) |
|
| 脊椎成形術(Vertebroplasty) |
|
| 椎間盤造影術 (Discography) |
|
| 椎間盤引起之疼痛的椎間盤內電熱治療法 (Intradiscal electothermal therapy for discogenic pain) |
|
| 椎間盤射頻減壓術 (Nucleoplasty) |
|
| 神經阻斷術 (Selective Nerve Block) |
|
|
|
|
顱內動脈瘤成因是動脈壁有缺陷,承受不了血流的壓力,而形成局部的血管膨出。大致可以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後天性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跟血管硬化 及高血壓有關,臨床上通常是突然破裂出血造成症狀,即出血性腦中風其中的一種。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十到十五人次之多。 其中百分之十到十五在到達醫院之前就已死亡。而病人的預後好壞,最主要是決定在急救得宜以及防止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
在治療方面過去是以外科手術為主,需要把頭蓋骨打開,從外部用血管夾把動脈瘤夾掉。可是在某種特殊情形之下,例如病人身體狀況太差,不適合深度麻醉,手術接受度不高,動脈瘤過大,動脈瘤在深部或手術困難位置等,在這些情形,傳統外科手術所冒的風險較大。目前較新的治療方法為經血管內進行動脈瘤栓塞。
長久以來,醫療研究人員及相關醫師希望找一些既安全又有效的工具來進行血管內動脈瘤的栓塞,可是一直都沒有令人非常滿意的結果。直到1990年,一位義大利醫師高狄都.高尼米(Guido Gugliehmi)及同仁發明了一種經導電後可分離的栓塞線圈,定名為高尼米可分離線圈(Gugliehmi Detachable Coil)簡稱GDC,這種線圈可經由微小導管放置在動脈瘤內,位置確認後,接上電源即可分離,而線圈即留在動脈瘤內,接下來重複以上步驟直到動脈瘤完全填滿為止,動脈瘤在塞滿線圈之後,由於沒有血液能夠流進,很快就會形成血栓,之後血管壁就會癒合, 如此可以防止動脈瘤再破裂出血的危險。
自從高尼米線圈 (GDC)發明以後,歐美各大醫學中心進行多年的臨床試驗,這結果顯示使用GDC 進行腦內動脈瘤栓塞是安全且有效的方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也於1995年通過臨床使用。目前對於手術風險度高的 顱內動脈瘤病患,使用GDC栓塞治療被認為是一個最佳的替代辦法。
|
|
病例介紹(一) |
|
| |
顱內血管攝影發現2.5×2.2cm 巨大內頸動脈瘤(箭號) | 使用GDC栓塞後,動脈瘤消失 (箭號)。 |
病例介紹(二) |
|
| |
急診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蜘蛛膜下腔出血 | 顱內血管攝影發現內頸動末端0.5cm 動脈瘤(箭號) |
| |
使用GDC進行栓塞 | 使用GDC栓塞後動脈瘤消失(箭號) 病患三星期後康復出院 |
|
|
|
|
|
|
|
|
頸動脈海綿竇瘺管栓塞治療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Embolization) |
頸動脈海綿瘺管(Carotid-cavernous fistulas)是指發生在內頸動脈或外頸動脈硬腦膜分支與顱底海綿竇間的不正常交通。
臨床上,依血流動力學可分成主要兩類:
1.直接型(direct type)是指內頸動脈血管壁破裂,動脈血直接灌流入海綿竇,形成瘺管。 2.間接型(indirect type) 是指內頸動脈或外頸動脈的硬腦膜分支與海綿竇產生不正常的血流交通。
直接型通常由嚴重頭部外傷產生。間接型則原因不明,可以是由頭部外傷或血管發炎所引發。臨床通常表現有三項症狀(clinical triad):患側眼球聽到血流聲音(bruit)、眼球突出(proptosis)、眼結膜紅腫充血(chemosis)。 現行治療方法以血管內栓塞為第一選擇。
|
|
病例介紹(一) |
|
車禍頭部外傷後出現右眼結膜充血,突出,右耳聽到血流雜音。 |
頸動脈攝影發現內頸動脈破裂(箭頭)動脈血液直接灌入海棉竇,形成瘺管(CC-fistula)
|
|
|
使用可分離囊球進行血管內視管栓塞
|
栓塞完成後,瘺管消失。
|
病患四天後右眼恢復正常
|
|
|
病例介紹(二) |
|
主訴車禍頭部外傷,一個月後左眼出現紅腫。 |
外頸動脈攝影發現中腦膜動脈破裂(箭頭),血液直接灌入海棉竇,形成瘺管(CC-fistula)
|
|
經微小導管,注入組織黏膠(NBCA)進行栓塞。
|
栓塞完成後,瘺管消失。
|
病患一星期後,眼睛恢復正常。
|
|
|
|
|
|
|
動靜脈畸形栓塞治療(Arteriovenous Embolization) |
動靜脈畸形(AVM) 為先天性的腦血管疾病。可以發生在腦內的任何部位。正常的血流是由動脈先進入微細血管,才流入靜脈。而動靜脈畸形則動脈血流不經微血管 的緩衝而直接流入靜脈,靜脈承受了較正常高十倍的動脈血壓,便擴張起來;形成肉眼看似蚯蚓般的畸形血管。當靜脈承受不了那麼高的血壓時,便會破裂。此病好發於年輕人,典型表現為顱內出血,病人出現突然劇烈頭痛、嘔吐、昏迷及偏癱。部份患者表現 為長期慢性頭痛、癲癇等。假如不立即治療,每年的出血機率大約為4%。
治療方法基本上可分為三種: 1. 開顱手術切除、2.栓塞治療、3.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通常根據病人身體狀況、 病灶大小、所在位置、血流情形等作出選擇。目前大都採取先栓塞,以減低出血危險,再進行手術 切除或放射手術治療。
|
|
病例介紹(一) |
|
|
頸動脈攝影發現一團動靜脈畸形病灶(AVM ritus)(1),由於血流改變關係,更出現動脈瘤(2)及現靜脈曲張(Varix)(3)。
|
使用組織黏膠(NBCA)同時對動靜脈畸形病灶進行栓塞(1)。同時對動脈瘤使用GDC栓塞(2)。
|
|
栓塞後,AVM病灶明顯減小,動脈瘤消失。病患之後接受加瑪刀治療,術後追蹤兩年,病程穩定。
|
|
|
|
|
|
|
|
|
椎間盤造影術 (Discography) |
椎間盤造影術是一項用來評估背痛或頸部痛的檢查 . 對於慢性不明背痛的病人椎間盤造影術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來評估背痛是否為椎間盤病變引起。在現在的椎間盤造影術中一個陽性的反應必須是在注射微量劑量(1。5-3。0ml)後,引發與病人症狀相同的疼痛。同時配合椎間盤造影術後電腦斷層可以觀察細微的椎間盤破裂,並且可以確定哪一節椎間盤是疼痛的來源。
此外,對於椎間盤內電熱療法(IDET)的術前評估也極為重要,不僅可評估椎間盤的內部結構, 而且可以判斷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的方向及位置。
椎間盤造影術的適應症 :
1. 實行脊椎融合術的術前評估
2. 對已實行融合術產生背部手術失敗症候群 (failed back syndrome) 的病人對該節融合脊椎上下的評估
3. 對於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上微小或沒發現的背痛或頸部痛的病人做評估
4. 對多處椎間盤異常的病人可決定其有症狀的位置.
5. 在其他檢查或治療無法找出背痛原因時可用來作進一步排除.
6. 椎間盤電熱療法(IDET)的術前評估.
| |
|
病例介紹(一) |
|
| |
椎間盤攝影發現顯影劑外漏,確定環狀纖維破裂,同時病患在注射顯影劑時現典型背痛症狀。
|
|
腰椎磁振造影(MRI)發現L45椎間盤退化合併環狀纖維(Anmular fibrosis)破裂(箭頭)
|
電腦斷層椎間盤攝影顯示環狀纖維破裂(箭頭)
|
|
|
|
|
椎間盤內電熱治療法(Intradiscal electothermal therapy,IDET) |
慢性下背痛之治療對於脊椎專家而言亦是相當大的挑戰,而這些患者之中有一部份是因椎間盤性病變所引起的。 在保守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此類患者的療效均不盡理想。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與影像工具的進步使得經皮穿刺椎間盤再加以電熱治療的治療方式變得方便而可行,初期的結果對於疼痛的緩解有顯著的助益。
退化的椎間盤和脫出的椎間盤引起的疼痛機制和類型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脫出的椎間盤(herniated disc)可 能造成(1)神經痛:神經壓迫造成,(2)背痛:椎間盤內部的破壞而引起的discogenic pain以及(3)複合型:既有 神經痛也有背痛,常見於既有中央型椎間盤凸出(central disc herniation)又有些許椎間盤脫出而壓迫到神經的 病人;退化的椎間盤引起的疼痛常是背痛,少部份的病人也會因為發炎介質的刺激而有神經痛。
電熱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已行之有年,電熱療法主要被用來(1)致使組織破壞和壞死、(2)切割(cutting)、(3)剝除(ablation)、 (4)凝固(coagulation)以及物理治療,後來逐漸被開發應用於使膠原纖維收縮而達到減壓的目的。目前較常使用的熱源是雷射 (Laser)和射頻(Radiofrequency, RF),它們可以準確的達到及偵測治療溫度。
由於椎間盤是一個幾乎沒有血管的組織,當電熱法被用來治療椎間盤疾病時熱量比較不會透過椎間盤組織而傳遞出去。因此比 較可以在局部達到所要的溫,同時椎間盤外是血管相對比較豐富的組織,因此散熱容易也不容易造成圍邊組織的損傷。
多數病人在術後會馬上感受到背痛及下肢神經傳導性疼痛加劇,而術後的疼痛會在一至七天之內慢慢緩解,約在一週至兩 週時恢復到術前那時的疼痛程度。而疼痛的療效會在一個月時出現,首先是下肢傳導性疼痛的改善。背痛的改善則要更久 ,通常是一個半月到三個月時間。
|
|
病例介紹(一) |
|
| |
圖1 IDET的熱源,是以TRC的模式加熱並且可以設定。 | 圖2 進行IDET時所需用到的17G管針和加熱用的SpineCATH |
| |
圖3A & 3B 大部份情況只需單側置入治療導管並且使之達到欲治療的annulus區域中,而這整個過程都應在螢光透視鏡下進行 |
|
|
|
|
|
椎間盤射頻減壓術 (Nucleoplasty) |
使用特殊雙極射頻汽化電極 (Perc DC SpineWand )在椎間盤中將射頻能 量(125Vrms)通過電極尖端的等離子刀頭發送,在較低溫度下(約50℃)在棒尖端產生均勻的等離子體薄層,並使 其中的帶電粒子獲得足夠動能,從而獲得加速度,打斷椎間盤髓核組織的有機分子鍵,從而汽化部分椎間盤組 織,形成高效精確的汽化融切效果,經由冷融切之大分子被分解成元素分子、低分子氣體(氧氣、氮氣、氫氣、 二氧化碳)。然後再輔助熱凝固技術,利用加溫至約70℃,使膠原蛋白分子螺旋結構收縮,進一步使椎間盤髓核 體積縮小(在腰椎一個間隙6個孔道共約縮小0.94cm3),達到減容性減壓,繼而解除對硬膜和神經根的壓迫以達 到治療目的。
| |
|
|
|
|
|
|
神經阻斷術 (Selective Nerve Block) |
各類影像導引神經阻斷術:
所謂神經阻斷術是以疾病的治療及診斷為目的,主要應用在末稍的腦脊髓神經節、腦脊髓神經、交感神經等,注入局部麻醉劑和神經破壞劑,來產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的遮斷神經內的刺激傳導, 而得到疼痛緩解的作用。
| |
|
病例介紹 |
|
|
|
硬膜外腔阻斷( epidural block)
|
|
交感神經阻斷術 Sympathetic Nerve Block)
|
|
|
脊椎關節注射阻斷 (Facet block)
|
|
|
薦髂關節注射阻斷 sacroiliac joint Block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