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轉移性腦瘤

轉移性腦瘤
腦神經外科主任 黃祖源副教授(90年9月)

去年十一月當我看到八十一歲的陳老太太躺在急診的病床上,口中的氣管內管接著呼吸器,身上另有四、五條管子,臉色蒼白一副虛弱的模樣,站在旁邊年約五十多歲的兒子告訴我說他母親今早突然昏迷,口吐白沫且手腳不斷抽搐,以往除肺結核外並無此種抽筋的現象,她當時意識不清,左側肢體乏力,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於右前頭頂葉有一腫瘤,周圍有顯著的腦水腫,身體其他部位雖無明顯癌症病灶,我初步的診斷是轉移性腦瘤引發抽筋現象。他的兒子經過我詳細分析和說明後接受開顱腫瘤摘除術,術後左側肢體如術前預測般有明顯改善,且可下床活動,家屬很滿意術後狀況,雖建議她作術後放射線療法,但家屬因擔心其所帶來之副作用造成病人之痛苦,於是放棄放射線治療,術後半年發現周圍長出小腦瘤,但目前仍狀況穩定,門診追蹤治療中。
隨著醫藥、經濟和環境衛生等之進步,平均生存年齡逐漸增加,另外近二、三十年來檢查儀器,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瞄等有突破性之發展,癌症及轉移性腦瘤的檢出率亦逐漸增加。
轉移性腦瘤是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到顱內之腫瘤,癌細胞在腦血管運送過程中造成血管栓塞、增殖、血管破裂,再增大,故常形成大小不同之單發或多發性轉移。據統計原發性腦瘤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九‧二人,臨床上轉移性腦瘤約為原發性腦瘤之百分之十五,其中百分之六十三是單發性腫瘤,但癌症病患之腦解剖則有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是多發性轉移。原發癌以肺癌為最多,其次依序是乳癌、消化器癌、腎膀胱癌、頭頸部癌、子宮癌,男性發生率較女性稍多,發生年齡以五十至六十九歲佔百分之六十一‧三為最多,三十九歲以下約百分之九‧一,十九歲以下則僅百分之二‧二。轉移部位以大腦半球約百分之八十為最多。
轉移性腦瘤之症狀約百分之五十之病患出現顱內壓上升,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症狀,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廿五之病患出現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肢體乏力、視野缺損、失語症、平衡失調等症狀及癲癇發作。影像學的診斷以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為主,其特徵為由腦灰質和白質境界處長出具有顯影效果及中心壞死之腫瘤,其周圍有顯著的腦水腫。
轉移性腦瘤診斷之同時必須作全身其他部位原發癌之檢查,包括胸部X線攝影、抽痰細胞診、電腦斷層、生化學及腫瘤標記、鎵--67全身掃描攝影和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等檢查。
現代醫藥的進步針對轉移性腦瘤趨向積極治療,包括原發癌和轉移腦瘤的手術切除及術後放射線和化學藥劑之輔助療法,手術之適應必須考慮病情之進展程度,一般以若無轉移性腦瘤預估可活六個月以上之病人為原則,術後為抑制周圍癌細胞之滲透滋長,必須作放射線治療,其可使腫瘤復發之期間中央值由廿一週明顯延長為五十九週。至於全身多處轉移或預估生存期間六個月以內之病患則予放射線治療並設法減輕病人之痛苦為原則。肺癌或乳癌除腦部外無其他部位轉移之病患,經過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可控制不因腦瘤致命且平均生存期間達十二至十六個月。
癌症病患的定期追蹤,接受專業、慎重的病情評估,以達到延命和增進生命品質為目標是轉移性腦瘤最適切的療法。(作者為腦腫瘤小組召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